回顧六月的 AI 雙軌革命
六月,是新逸科技在 AI 浪潮中,從「探索」駛向「深耕」的關鍵一個月。我們見證了 AI 在組織與個人層面所引爆的「生產力奇點」,也深刻體察到在技術光芒之外,屬於人類專家的「深度價值」。
本次策展的目的,不僅是回顧與總結,更是為了凝聚共識,將 CEO 的前瞻視野,轉化為每一位同仁在未來的前行動力。
我們將六月的三場分享,定調為一場精彩的「雙軌革命三部曲」。這不僅是技術的革新,更是思維與文化的進化。
當 AI 成為即戰力,我們該如何自處?
第一週的分享揭示了 AI 策略的一體兩面。資深技術顧問柏瑄透過三個真實案例,展示了 AI 作為「數位同事」的驚人即戰力:從「微手術式」除錯,到化解客戶字體危機的「閃電戰」,再到打造永不疲倦的「知識管理中樞」。AI 正全面滲透並優化我們的工作流程,將開發者的黃金時間從繁瑣的執行中解放出來。
與此同時,資深前端工程師德智在大型金融專案中的掙扎與洞察,則揭示了 AI 尚無法觸及的「深水區」。他深刻剖析了技術選型的權衡藝術——在複雜的專案環境中,技術選擇不僅是技術問題,更涉及團隊能力、專案時程、維護成本等多重考量。軟體專案中最大的挑戰往往不是技術本身,而是那頭名為「溝通成本」的巨獸。理解需求背後的真實意圖,協調各方期待,以及對「設計意圖」的深刻理解與「產品品質」的守護,這些都是人類專家不可替代的終極價值。
CEO 的文化織錦: 面對這看似矛盾的兩種樣貌,我們追求的並非取代,而是更高層次的「人機共生 (AI-Human Symbiosis)」。讓 AI 負責 80% 的重複性執行,而人類專家則聚焦於那 20% 最具價值的創造性工作。同時,我們要成為能清晰表達複雜事物的「T 型專家」——專業的深度是基礎,但跨領域的溝通、協作與表達能力將變得空前重要。
為 AI 的高速列車,鋪設一條穩固的路基
第二週的分享將視角從「技術」轉向了「流程」,展現了雙軌並進的策略。在「仰望星空」的層面,我們透過「小 N」與 MeetBot 的整合,將轉瞬即逝的會議對話,轉化為可追溯、可分析的「結構化智慧資產」。更深遠的佈局,是將核心流程遷移至 N8N 平台,這是一場精心策畫的「AI 民主化」運動,旨在賦予每位同仁利用自動化工具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,培養自下而上的「公民開發者」文化。
在「腳踏實地」的層面,團隊回歸商業本質,用近乎手工藝人的精神,打磨核心協作流程。為了解決專案初期「需求不明」的根源問題,團隊設計出「新舊 Sitemap 對照表」這件核心工具。它如同專案的「羅塞塔石碑」,讓客戶、PM、UX、SA 到開發者都能精準理解彼此,將充滿不確定性的「應變」,轉變為有條不紊的「建構」。
CEO 的文化織錦: 絕大多數公司都試圖直接從混亂的現實,跳躍到光鮮的 AI 未來。但真正的道路,是用流程梳理這些「笨工夫」,以流程的確定性,駕馭技術的不確定性。我們現在所做的每一份流程圖、每一張對照表、每一次標準化記錄,都是在為整個「專案交付體系」構建一個活生生的「數位孿生 (Digital Twin)」。未來,AI 將能學習這個龐大的資料庫,從被動的工具,進化為一個主動的「AI 專案總監」。技術的終點是「安心」——我們建立標準化流程,是為了創造一個強大的支援系統,讓每位同仁都能在安心的環境中,專注於發揮最大的創造力。
當 AI 為你鋪好路,你的終點在哪裡?
第三週的分享,我們直面了一場關於生產力定義的「暴力革命」。RD 同仁與 AI 聯手,在一天內完成了一份萬字金融專案計畫書的創生,其產出品質已達到國際頂級顧問公司的水準。這證明了,一種過去被視為極度稀缺的「專業寫作與策略分析能力」,正在以極低的成本被「民主化」。這不是簡單的文字生成,而是深度的商業洞察與結構化思考的結晶,展現了指數級的效率躍遷。
設計部門同仁的分享,則從微觀視角展示了如何在資訊洪流中,為自己打造一個清晰、高效的數位儀表板。這提醒我們一個核心洞察:唯有先將個人的工作流程整理得井然有序,才有能力去駕馭 AI 這種強大的外部力量。系統化的個人賦能,是發揮 AI 潛力的前提。
CEO 的文化織錦: 當競爭對手都能用 AI 產出同樣專業的報告時,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?答案是「提問的品質」。我們需要將 AI 視為「戰略陪練」,而非僅是「執行工具」,用它來審視我們的商業文件、SOW 與專案計畫,從更高層次的「提問者」與「決策者」角度創造價值。更重要的是,CEO 向全體同仁拋出了一個直擊靈魂的終極拷問:「解放了之後呢?」AI 正在將我們從 90% 的執行層面工作中解放出來,但解放之後,是為了讓我們去做更重要的事——「想像」。去想像一個更大膽的產品、一個更貼心的服務、一種顛覆行業的商業模式。我們的集體想像力,將是唯一的天花板。
六月的三場分享,為新逸科技的 AI 敘事譜寫了清晰的篇章。我們確立了「人機共生」的協作模式,明確了「流程優化」與「技術探索」的雙軌路徑,並最終將目光投向了那片更廣闊的藍海——「想像力」。
「AI 可以幫我們寫出完美的過去和現在,但通往未來的地圖,必須由我們自己來畫。」
讓我們從畫下第一筆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