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週・二零二五年八月十五日

重塑工作流

將AI從單一工具,內化為一套系統化的、可複製的組織能力。

分享者: Howard | 願景連結: CEO

Howard:可複製的AI賦能方法論

本週,Howard 帶來了一場極具實用價值的分享,旨在將 AI 從一個個孤立的工具,整合成一套系統化、可複製的「AI 賦能工作流」。其核心理念是:將團隊從重複性的「低級苦勞」中解放出來,專注於更高價值的創造性工作。

他將一套複雜的內容創作任務——例如,為一個新技術撰寫一篇深度分析報告並製作成簡報——拆解為四個由 AI 深度參與的關鍵階段:

第一階段,**深度調研**:利用 AI 的強大資訊整合能力,在數分鐘內生成一份結構化的「元文本」,為後續工作打下堅實基礎。

第二階段,**文本到簡報骨架**:AI 在此階段扮演「內容策展人」,自動將長文本提煉為邏輯清晰的簡報大綱,為創作者提供強大的「鷹架」。

第三階段,**多軌道資料源**:根據任務需求,靈活地讓 AI 從書籍、學術文獻、甚至手寫筆記等多種來源學習,確保產出內容的專業性與獨特性。

第四階段,**通用代理模式**:透過 AI 代理執行跨應用的複雜任務,例如「將這份報告發佈到公司知識庫,並通知相關團隊成員」,實現真正的一站式協作。

我們追求的不是用 AI 取代人類,而是創造一種『人機共舞』的新模式。AI 負責擴大廣度與加快速度,人類則專注於定義深度與拔高高度。

這套方法論,是新逸科技對「效率」二字的重新定義。我們追求的,不是單純的加速,而是智慧的倍增與聚焦。

願景連結:串起現在與未來

重點一: 打造AI時代的「智慧生產線」

Howard 的分享,為公司全面擁抱 AI 提供了極具價值的「操作手冊」。它等於是為我們打造了一條 AI 時代的『智慧生產線』。過去,卓越的產出高度依賴個人能力,難以複製。而這套流程的誕生,意味著我們開始有能力,將頂尖的思維模式,沉澱為整個組織的肌肉記憶。

重點二: 將AI融入日常,成為習慣

這套方法論的意義,在於它將 AI 的使用門檻降到了最低,讓每一位同仁都能快速上手,享受到 AI 帶來的效率紅利。我希望各個團隊都能基於這個範本,發展出適合自己業務場景的 AI 工作流。當 AI 真正成為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習慣時,公司的整體創造力將迎來一次指數級的躍升。

返回八月月報